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公司新闻技术知识
让 AI 成为科研人的 “隐形搭档 —— 中境博新的智能实验室实践
2025-08-13

在传统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常被琐事绊住脚:反复登记试剂信息时的手忙脚乱,通风柜风量不稳时的提心吊胆,甚至深夜还得惦记着培养箱里的温度 —— 这些场景,正是我们设计 AI 实验室时想彻底改变的。中境博新做智能实验室,从来不只是简单叠加设备、拼凑技术,而是想让科研人从繁杂的操作里解放出来,把心思真正放在创新上。

“人等设备” 到 “设备等人” 的转变

见过太多团队因为实验室改造进度拖慢科研节奏,所以我们把 “快” 作为第一准则。去年帮一家药企建 AI 实验室,从方案敲定到搬进去做实验,1000 平方米的空间只用了 15 天 —— 不是简单搭个架子,而是把实验台、通风柜这些 “大家伙” 在工厂里预装调试好,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起来。科研人员看着原本乱糟糟的工地几天内变成整齐的智能空间,开玩笑说 “像拆快递一样惊喜”。

更让他们省心的是 AI 的 “主动服务”。比如做细胞实验时,以前得时不时跑去看培养箱的 CO₂浓度,现在系统会盯着数据,一旦偏离范围就自动调节,手机上还能收到提醒。有个研究员跟我们说,自从实验室装上智能试剂架,找试剂的时间省了一半,“以前翻半天柜子,现在扫码就能知道在哪一层,连保质期都标得清清楚楚”。

安全这根弦,AI 比人绷得更紧

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永远是底线。我们在设计时,把科研人最担心的 “意外” 都考虑进去了:通风柜不只是排风,还会通过传感器盯着实验台的动静,一旦检测到液体泄漏,3 秒内就会自动加大排风,同时在操作屏上弹出处理指引 —— 这比人反应快得多。

记得有个生物团队第一次用我们的 AI 应急系统时,不小心打翻了腐蚀性试剂,还没等他们慌神,台下的防漏槽已经启动,废液收集系统自动运转,连旁边的紧急洗眼器都亮了提示灯。后来团队负责人说:“那一刻真的觉得,背后像站了个永远不眨眼的安全员。”

把实验室变成 “会成长的伙伴”

做科研的都知道,课题方向说变就变。去年帮某高校改造实验室时,他们突然要加一个 P2 级生物安全间,按传统做法至少得停工半个月。但我们的模块化设计派上了用场:提前预留的水电接口,加上可移动的功能墙,工人用 3 天就搭好了新空间,科研团队没耽误一批样本的检测。

这背后是 AI 在悄悄 “学习”。实验室里的传感器每天都在记录数据:哪些设备用得最频繁,什么时间段能耗最高,甚至连科研人员习惯站在实验台左侧还是右侧操作,都会被系统默默记下,变成下次优化的依据。就像有个老研究员说的:“这实验室像有记性似的,越用越顺手。”

我们总说,好的 AI 实验室应该像个 “隐形搭档”—— 平时不添乱,需要时就在那儿。它不会代替科研人思考,但能把重复的、琐碎的、甚至危险的活儿接过来,让那些埋首于试管和数据里的人,能更专注地追逐真正的创新。这大概就是我们做智能实验室的初心:让技术多跑路,让人多做梦。